查看原文
其他

惊叹!“姐妹花”博士同时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

闻夏 科教评论
2024-10-30

“你大胆在科研的最前沿探索,我替你把基础科研转化成药、济世救人” 


彭瑶(左)、华甜正在做试验


      在上海科技大学,当彭瑶和华甜这对同门师姐妹共同出现在校园时,那是最亮丽的风景线:青春、美丽、自带学术光圈——刚过30周岁,两人的科研成果屡次震惊学界:她们的论文曾发表在《细胞》《自然》这样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博士毕业后,两人同时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不久前,她们还同时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
      
       这样的女神级人物,却不约而同卯上了一件“苦差事”:做原创新药,济世救人。
      
       新药研发有多苦?且不说研发动辄数十年,耗资巨大,光是繁琐的日常科研就会耗去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不少优秀的男性科研人员都因为熬不住转行了。“如果这一辈子能做成一个药,帮助到患者,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了。这是彭瑶和华甜坚定的期许。
      
       幸运的是,她们这份朴实的追求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的贴心呵护。学校既从制度上给予她们逐梦的自由,又在资源对接上给予支持。如今,两人在上科大共享一间办公室,美好又艰苦的逐梦之路每天在此延展……
      
       是热爱,让她们走在科研的最前线
      
       大多数人认为伟大的事业是刺激而惊险的,但是任何事业都是由小事堆叠起来的,甚至是重复性的、繁琐的小事。那些能耐着性子、运用智慧将这些琐事、小事做好的人,终会找到自己事业的方向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如说皮肤,其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不过小小的蛋白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每一次向人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彭瑶总是难掩对蛋白质科学的热爱——谁能想象,人体这样精密的生物体竟是由一个个看不见的蛋白质分子组成,而它又如此复杂!要是能解析它的结构,摸清蛋白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药物,这是多有成就感的事啊!
      
       带着这份对生命的好奇与热爱,五年前彭瑶进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进行博士课题研究,师从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教授。此时,稍早一年“拜师”的华甜已是所里响当当的人物——华甜大胆接下了一个最前沿的科学难题作为博士课题。这个课题是国际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压箱底”的难题,曾难倒过数位美国顶尖研究所博士和博士后。
      
       让人意外的是,华甜只用三年多就解开了难题,并接连在 《细胞》《自然》杂志发表三篇论文。
      
       “华甜特别优秀!而且为人特别谦逊。”回忆往事,彭瑶很是感概。当年,眼瞅着师姐已经发出多篇高质量论文,而她的研究因实验难度较大,几经努力仍停滞不前。“是华甜给了我继续坚持的信念。”她说。
      
       实验、失败、查文献、实验、失败、查文献……,这是大多数时候,科研工作枯燥乏味的“真相”,对很多正值芳华的女生来说,可说不堪忍受。虽然,彭瑶和华甜也和大多数女生一样,喜欢打扮,也想趁年轻去看看各地的风光。但相比于这种平凡的美,科学本身更有一种说不清的魅力牢牢吸引着她们。
      
       还记得2016年11月8日下午6点,经历多次失败的彭瑶和导师刘志杰又一次出现在了位于日本兵库县的大型同步辐射加速器SPring-8的强X射线场,当电脑屏幕传回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衍射点时,彭瑶回头一看,身后的导师刘志杰已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欣喜——这种对生命的感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却又是人类所共通的。最终,她的这项研究结果成功刊发在了《细胞》杂志上。
      
       是自由,让她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小河中的一滴水,缓缓流过荒原,最终来到了我渴慕已久的大海
      
       “我是白羊座,华甜是狮子座,我俩特别互补、合拍!”彭瑶说着,一旁的华甜羞涩一笑。即便采访时,华甜的话也是少而专业,边上的彭瑶则总能适时科普、补充细节,而这种补充又会得到华甜的点头认可——她们就像是一对紧密缠绕的DNA双螺旋!
      
       相仿的年纪、互补的性格、共同的理想,又同样聪颖勤奋,每次想到这对爱徒,刘志杰的心里总是充满感激:她们就像是天赐的一对搭档,好像注定要相遇,要共同完成做药这个使命。可如何因材施教让她们发挥特长?刘志杰翻来覆去想过好几遍。
      
       “华甜沉静细心,科研能力独领风骚;彭瑶活泼亲善,颇具领袖气质。反复掂量之下,培养路径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加速两人实现共同的梦想,科研能力更突出的华甜将继续在基础科研的主战场冲锋陷阵;彭瑶则聚焦转化研究,在科学、商业、知识产权之间拿捏分寸,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药。
      
       没想到,这种大胆的想法得到了上科大的全力支持。学校因才设岗,对华甜、彭瑶这样特别突出的科研人才直接给予“副研究员”待遇。上科大人才考核坚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这五条标准。同时给予人才足够的成长空间,如果华甜在后期发展中遇到瓶颈,需要去国外顶尖实验室深造,上科大也会为她提供丰富的访学机会。更重要的是,涉及到药物成果转化的各类资源,学校都将提供帮助和支持。对于华甜和彭瑶的梦想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礼物。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平台为我们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彭瑶感慨道。“冷冻电镜是目前国际上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最新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它能更快捷地帮我们看清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这对了解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之间的协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现在的工作也得到上科大生物电镜平台的大力支持!”华甜说。
      
       更让人惊叹的是学校的办事效率:2019年初,五台最新的冷冻电镜就出现在了上科大人字楼的地下室里。借助着这一“利器”,华甜所在的刘志杰课题组内又解出了四五个蛋白质结构,这一次,她们还摸清了蛋白质分子“伙伴”之间的沟通方式,眼下,一篇高质量论文正在待发——这就是华甜,永远铆足了劲冲在第一线,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华甜!
      
       去医院了解临床需求、去了解市场情况、了解药企的药物设计思维方式……这些则成了彭瑶的日常工作。
      
       好消息是,在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沟通的过程中,彭瑶发现,原来她们的研究成果或可用于眼病的治疗,后续的转化研究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中。
      
       “你把菜种好,我替你把菜炒好!这是彭瑶常挂在嘴边的玩笑,也是她对华甜、对导师、对自己的郑重承诺。
      
       此刻的她和华甜,理想在前、最靠谱的搭档就在身旁,身后还有坚实的后盾支持,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幸福呢?
      

据文汇报2019-12-13

原题《“你把菜种好,我替你把菜炒好!”——上海科技大学“姐妹花”博士同时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


关于刘志杰教授

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5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博士后;1995-1997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做博士后;1997-2002年任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研究员;2002-2006年任美国佐治亚大学副研究员;2006-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百人计划”研究员;2013年5月加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

主要从事与人源细胞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如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生物学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源细胞信号传导相关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基于GPCR三维结构的药物筛选与优化。

(据上海科技大学官方网站)


关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设立是以解决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问题为宗旨,以打造一所达到国际高水准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学院地处被誉为中国“药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这里聚集了大量国内外医药研发企业,利用张江地区的多学科研究力量和生物医药研发优势,同时从国内外大力引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优秀人才,积极探索教学、科研、转化三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助力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培养适应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高端研究人才,以及满足健康医学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


学院积极探索教学、科研、转化三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高端研究人才;适应生物技术行业快速扩张的优秀创业人才;以及满足健康医学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

学院将根据生命科学的热点和前沿设置相应的教学单元和研究单元,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整合的转化型研究模式,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计划在蛋白质科学、干细胞研究、纳米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院将以青年优秀人才为主,强调教学与科研能力并重,专职与兼职教师协调发展,打造一支勇于创新、富有激情,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化基础,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宽阔的多学科交叉视野。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涉足实践型、研究型训练,培养良好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参与高层次研讨活动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批判能力。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将着重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成功的创新型研究人才,使学生具备知识获取和学术鉴别的能力,具备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的能力,能以坚实的生命科学专业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技能,探索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将获得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悉心指导。学院的研究生还将获得如何进行专业研究报告、如何撰写待发表的优秀论文、以及如何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的训练。

学院同样热烈欢迎其他非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选修生命科学的课程。对基本生物学原理的理解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和人类自身。同时,对生命过程的了解将提升我们对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的认识,并学会欣赏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于iHuman研究所

iHuman研究所是隶属于上海科技大学的一个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机构,iHuman研究所是了解方兴未艾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的窗口。iHuman 研究所的特色是其聚焦于跨空间和时间尺度的数据整合及通过构建原子分辨率的虚拟人体深入理解人类疾病,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整合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人体器官影像研究相关数据,致力于构建原子分辨率的虚拟人体模型。研究所现已落建成或在建的强大科研基础建设包含:(1)分子水平:X射线晶体学研究流水线、膜蛋白微聚焦X射线同步辐射线站(与SSRF共建)、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成像;(2)细胞水平: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相干衍射成像(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成像装置);(3)人体水平:核磁共振和PET-CT等成像装置。iHuman研究所着力于将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新型计算机芯片及数据展示艺术紧密结合,以实现跨空间和时间尺度的科研数据整合。

iHuman研究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雄厚的研究能力为其研究人员提供了优良的研究环境和事业提升空间。iHuman研究所由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超高分辨率成像、结构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药物化学和医药转化研究等在内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组成。在iHuman人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建所时间较短(自2012年底),iHuman研究所已经形成了研究所特有的文化,称为“iHuman Culture”。iHuman要求各研究团队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彼此密切合作,协同攻关。

iHuman研究所坐落于美丽的上海科技大学校园内,周围遍布多个国家级研究机构或设施,包括:张江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国家化合物样品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江科学城及300余家生物/医药/计算科学/电子通信公司。

上科大iHuman研究所首任所长、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Raymond C. Stevens教授是一位集科学家和创业者于一身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他一直致力于组建一流的国际学术研究团队,把iHuman研究所建设成为细胞信号传导领域国际知名的研究所。在他的努力下,早在2013年就成功引进了瑞士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担任上科大iHuman研究所课题组长之一。维特里希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研究方向主要是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和与之相关的新药发现研究等。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更多文章,请持续关注!

家庭教育电视访谈:亚波评论钮维萍做客“教育面对面”  

家庭教育电视访谈:亚波评论钮维萍谈《少年的你》

所有专业课满绩:这位江苏学子是怎么做到的?

上海高校深造率一览表    50所科技大学哪家强?

中国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实现领跑式创新?

“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与日俱增,家庭教育如何摆脱焦虑?

父亲参与孩子的游戏、生活与教育影响有多大?

学生问题惊人,因为家长没有长大

144所大学高考、保研深造数据分析(之二)

100所大学高考、保研深造数据分析(之一)

985、211也只有24.4%:目标明确学习积极的学生何其少?

21所综合评价院校大数据:总体升学+生源质量

一图看清2019中国最好大学生源质量(前100)与深造率(含部分最新整体保研率)

物理必选的理科,高校报考难度排行榜是……(附表)

上海高校在这个省招生最火的竟然是这两所学校!

江苏省2019和2018年理科一本投档线对照表(含部分综评院校模拟录取参照线)

哪些大学最难考?高考大省大数据告诉您

北上广深高校录取难易分析(区段划分、江苏为例)

一图看清诺贝尔奖得主落户中国高校详情(顶尖评论5)

“最强大脑”们要做哪几件大事?(顶尖评论4)

顶尖科学家莱维特:生命正如花开花谢一样美丽/人工智能会替代大脑吗?(顶尖评论3)

世界顶尖科学家为中国带来了什么?(顶尖评论2)

谁是老大?起底“最强大脑”之盛会(顶尖评论1)

秘密:一半家长要求孩子成绩班级前三名,你说有多少会失望?     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

课本里的上海  课本里的北京

笑不笑由你:他说“教育就跟喂鸡一样”     他们为何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 “教授中的教授”如何以古代书院精神授课?

马云首次透露招人原则,揭秘20年前成绩好同学不如自己的真实原因!人工智能本科的办学与“痛点”

欢迎转发


欢迎投稿原创稿件,欢迎媒体选用,转载需与本公号联系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点个“在看”再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教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